世界绿色实验室-Worldgreenlab.com


当前位置: 主页 > 绿色文摘 > 绿色书局 >

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

时间:2011-02-21 14:46来源:21世纪出版社 作者:William McDonough 点击: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们以制造问题的相同思维来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将永远无法超脱当前的危机。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们以制造问题的相同思维来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将永远无法超脱当前的危机。《从摇篮到摇篮》这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 to Cradle:Remaking the Way We Making Things)以这席一针见血的话语,展开了一个工业制造与绿色设计的精彩讨论,在环境议题被大众简化为「经济与环境不能两全」的今天,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 to Cradle:Remaking the Way We Making Things)的两位作者带领我们跳出制造环境危机的旧框框,走进新的观念架构,在经济与环境的两难中开辟了一条出路。 「少做一点坏事」还不够

  首先,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 to Cradle:Remaking the Way We Making Things)挑战了当前「少做一点坏事」(less bad)的环保思维。许多在经济发展中已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环保手段,例如废弃物减量、资源回收再利用、建筑物节能等,其实不过是奠基在「提升效率」的逻辑上,也就是作者所谓的「环保效率」(eco-efficiency),与造成环境危机的现行工业模式的经济效率逻辑并无二致,这类的环保手段不过是「减缓」工业产品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资源回收而言,再生后的物料品质通常比较差,资源再生了几回合后就无法再继续利用,最后仍会成为垃圾,因此,现行的回收再利用模式不过是让资源在走向垃圾场或焚化炉的路途中多逗留了一下,并没有真正移除问题,充其量只是少做一点坏事,对环境没有任何正面效果。

  彻底摒弃「垃圾」的概念

  为什么当前的环保手段只局限在设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少做一点坏事?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自己假设人类的存在对地球生态系统不过是负担,所以,将人类的影响减到最低是唯一解决之道。作者挑战这个假设,认为经济与工业难道不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好处吗?人类可不可以创造出对环境只有好处而没有任何坏处的工业产品?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人类必须向大自然的循环系统学习。在自然的系统中,所有的物质都是养分,即使一个有机体的排泄物,都可能是另一个生物的养分,人类的工业系统为何不能如此呢?

  我们不但要超越垃圾减量,甚至更应该彻底摒弃「垃圾」这个概念,让所有寿终正寝、或达到阶段性目的工业产品,还可以成为下一批产品的高品质原料,而且,这些工业制品不但不能成为环境的负担,更要积极地成为环境的养分;作者举了目前对环境造成沉重负担、制造空气污染的汽车为例,认为未来的汽车应该要设计成为「空气清净器」,让开车不但不排放废气,还可以洁净空气,寿终正寝的汽车还可经生物分解作为泥土的养分。这就是书中提出的,超越「环保效率」的「环保效能」(eco-effective)观念,主张人类使用资源的方式应跳脱「效率」层次,更进一步地对地球环境创造正面的「效能」。

  形式不只随机能而生,更随演化而生

  当前工业社会的逻辑是,东西坏了或不用了直接丢掉就好,设计产品时跟本没有考虑其下一个可能的用途,并没有将回收再利用纳入设计考量,因此当这样的废物必须转化再生成新产品时,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甚至可能更不环保。要解决这个问题,要让工业产品都能具备积极的环保效能,作者认为从源头的设计来改变是关键,设计不但要考量功能,更要考量产品的长期演化;因此,产品形式不但随机能而生,更要随演化而生。这对任何设计创造商品的设计师及工程师而言都是一项新挑战;过去,设计只在乎产品的创造,现在,设计也在于如何帮产品顺利地「投胎转世」,轮回不已。

  买产品提供的服务,而非实体产品

  除了讨论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层面,作者也指出,大部分工业产品本身其实并非真正「消费性」的产品,例如电视机,消费者真正要的并非机体的本身,而是其所提供的观赏服务,当电视机功能尚全时,我们视其为资产,当电视机坏了,就成了头痛的垃圾;厂商不该将这样的负担转给消费者,作者于是提出了「产品服务」(a product of service)的观念,认为更环保的消费模式应是让消费者仅购买服务的本身,例如看电视的时数,而非电视机的本身,若消费者不想再看电视,就将电视机退回厂商,因为厂商必须负责处理自己制造的商品,会更认真的思考设计产品的生命周期。

  没有突破的成长旧思维

  以上《从摇篮到摇篮》提出许多非常有创意的观念,突破了许多传统旧思维框架,是宏观、有远见的解决方案,对当前的绿色设计思潮深具启发性。然而,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 to Cradle:Remaking the Way We Making Things)应该要、却没能真正突破的,是对于成长观念的盲目信仰。

  两位作者基本上认为,只要透过好的设计—改善工业制程,改善工业产品—工业成长会是百分之百的好事;换句话说,只要想办法让所有的产品都对环境有益而无害,制造再多的产品对环境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假如二十年后,即使地球上车辆的数目是目前的三倍也不成问题」,作者写道。真的没问题吗?作者忽略了,当初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大自然反扑、人类社会无法永续的根本原因,正是无限制成长的本身,是人类对任何事物的不知节制。

  除了人类以外,自然界大部分的物种都有特定的天敌,栖地也受到气候或地理条件的限制,并且有自然的控制机制来抑制各种生物的无限制的成长,因此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不同物种彼此之间可以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这样的稳定关系其实对各个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是正面的,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健全运作。技术发展让人类不受种种自然机制的限制,让人口无限制的成长,却造成整个地球生态严重失衡,影响到其它物种生存和繁衍的权力。因此,不管是作者提倡具环保效能的成长模式,或是当前人类不永续的成长模式,只要成长无限制,都会让地球生态系统中人类与其它物种以及环境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平等,只会让地球成为以人类为主的单一文化。

  适量与节制的重要性

  没有任何一样所谓好的东西,即使量多都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多种树」这件事,都不尽然没有负面的生态影响。想象一下,一个充满着环保汽车和其它工业产品的地球,如何还能够在生物上、地理上、以及文化上丰富多样?人类的成长也许暂时能够持续,但没有其它多样物种和环境的支持,人类所谓的「永续」只是暂时的假象,所以,如果人类对自己的需求和成长不做任何妥协,要达成真正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可能的。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崭新观点非常值得学习,我们的确必须改变设计和成长的模式,但本文必须提醒读者,适量和节制,才走向永续发展的真正关键。还记得爱因斯坦的提醒吗?要真正跳出旧思维的框框,除设计和成长模式的改变外,我们也该问,人类是否可用最小的成长和发展来支持人类存在和适度繁衍?人类如何有节制的发展并与其它物种保持平衡的关系?如果我们现在不开始检讨无限制成长的必要性,我相信,任何号称绿色或永续的解决方案,都无法真正帮助人类走向永续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